投資者教育中心調查反映香港家庭的金錢觀念

大部分父母(87%)視自己為良好理財榜樣,但只有44%認為子女擅於理財


2018年08月14日

  • 子女對金錢的認知與父母對他們所預期的大相逕庭
  • 大部分受訪家長(89%)認為認識金錢相當重要,但只有少於一半的受訪子女(49%)有同感
  • 每十位受訪的家長中,約有六位擔憂子女欠缺儲錢規律,並擔心他們不明白「搵錢」艱難

投資者教育中心最近的調查顯示,香港家長需要花上更多心思培育子女建立正確金錢觀念,並協助兒童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調查發現小朋友對於自己擁有多少金錢、金錢來源和家庭生活開支等概念的認知,遠低於家長預期。


投資者教育中心於今年六月進行親子理財能力調查,總共訪問了400位香港家長與400位香港小學生。調查主要探討家長教導子女理財的方式,以及子女對理財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日常消費習慣。


調查發現,家長傾向高估子女對於家庭收入來源和家庭開支的理解:84%家長認為子女對於父母的工作有基本認識,而實際上卻只有 67 %的小朋友表示他們了解父母職業。僅14%小朋友認識家庭開支需要,而只有38%小朋友理解自己接受教育和課外活動為家庭所帶來的開支。


與子女多討論金錢

八成七受訪家長認為自己是小朋友理財的好榜樣。家長指自己在購物時保持克制,不胡亂花費 (80%)、有儲蓄習慣(72%) 和有格價習慣 (56%),故可成為子女的榜樣。


但當談及與子女討論金錢和傳授理財技巧時,少於一半的受訪家長有抽時間與子女討論有關金錢的問題 (45%)和向子女展示家庭開支的賬單(47%)。大部份家長表示他們的子女有自己獨立的銀行戶口 (73%) 和認為子女知道戶口的存款額 (71%)。 然而,只有22%的受訪兒童表示知道自己擁有獨立的銀行戶口。


投資者教育中心總經理李博衛 (David Kneebone) 指出:「大部分家長都清楚明白自己在教育子女理財及培育其良好理財習慣方面擔當著重要的角色。」


李博衛補充:「我們鼓勵家長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上的不同機會,幫助子女學習一些實用的理財技巧,例如怎樣精明消費、理解日常生活賬單及與他們一同計劃家庭旅行和預算相關開支等等。家長不但能培養子女的責任感,更能為他們長大後的財政健康打好根基。」


本港小朋友的理財習慣

調查亦有一些令人鼓舞的發現。投資者教育中心把是次調查結果與「香港金融理財能力架構」的指引進行比較,發現本港小朋友普遍都能夠作出明智的理財選擇,並擁有良好的理財習慣。「香港金融理財能力架構」由投資者教育中心委託研究團隊建立,就不同階段的兒童應具備的理財能力作出指引。


大部分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的受訪者都有儲錢習慣,有超過80%受訪者會將部分零用錢儲起來,而69%的受訪小學生則展示出延遲享樂的能力,他們願意先把錢儲起,之後用來買自己的心頭好。


較年長的小學生也展示出不俗的金錢管理能力。在購買東西前,86%小學四年級到六年級的受訪學生表示他們會到不同地方格價,而73%的學生則會為自己訂立儲錢目標,然而只有31%的學生會留意自己的花費。


李博衛續指:「香港學童能夠展現出良好的理財行為實在令人鼓舞。家長可以透過讚賞他們的表現,為他們解釋這些行為所帶來的正面影響,並指出可改善的地方,進一步鞏固他們的理財技巧。」


家長可以透過輕鬆的對話環節,和小朋友打開理財概念方面的話匣子。透過遊戲或是角色扮演等有趣活動,小朋友更能有效吸收有關方面的知識。


投資者教育中心的消費者教育平台《錢家有道》將會推出名為「時光倒流打工仔」的免費角色扮演活動,歡迎全港4至12歲的小朋友參與。活動於8月15日至21日,在紅磡置富都會商場舉行。小朋友可以化身懷舊老店小員工,挑戰各樣好玩任務,邊玩邊學理財概念,同時感受老香港情懷。家長更可將教材小工具帶回家,與小朋友寓學於玩。




圖片及圖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