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股票常见误解

港人热衷于投资股票令资产增值,据《IEC调查研究:金融理财及借贷的知识、态度与行为》发现,45%香港市民于过去12个月曾经投资于金融市场。股票是最受欢迎的金融产品,这批投资者中有74%表示于期内曾经持有或买卖。

投资股票看似简单,其实当中大有学问,投资者教育中心联同香港证券业协会,为你剖析十个股票常见错误和误解,让你投资股票时更加精明。

投资心态

1. 抽新股、买股票必赚?

IEC调查显示,27%受访者认为买新股一定赚钱,55%认为投资人民币可以保证升值。有33%受访者预期投资年回报最少2成。

根据路透社资料,去年上市新股共有79间,其中28间首日挂牌的收市价较招股价低。人民币在今年二至五月期间亦曾贬值近4%。2013年香港恒生指数全年升2.9%,而恒生国企指数跌5.4%。

事实上,除非投资产品列明盈利保证,否则都并非稳赚不蚀。

2. 不全面评估股份表现

投资者发现心仪股票时,只聚焦于利好消息,未有清楚了解其负面因素就作出投资。投资者应平衡各方面资讯,全面了解及评估投资目标。

投资策略

3. 主板的股票比创业板的「稳阵」?

联交所对有意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设有不同要求,例如对营业记录、盈利、上市市值等需符合不同的水平,详情可参阅联交所网页的股本证券基本上市规定

上市企业的稳健程度,应参考个别公司的财务状况、行业因素,及香港以至环球经济状况等,而非单以在主板或创业板上市界定。

4. 盲目跟风

投资股票前,不应盲目跟风「炒板块」或个股。你应了解行业资料,例如政策风险、未来发展等,亦要了解个别股份的资料,例如盈利表现、派息政策等。切忌只求投资贴士,或只知股份代号就作出投资决定。

5. 风险过份集中

部份投资者因为资金不多,股票投资组合过份地集中在某些股票或行业之中。投资切忌孤注一掷,分散投资是纾缓风险的好办法。同一行业类别中的个别投资往往跟随同一走势,你可以加入其他资产类别,例如债券、基金等,避免风险过份集中。

6. 进行高风险投资时缺乏止蚀策略

IEC调查发现在过去12个月曾经投资于金融市场的受访者当中,53%没有订下止蚀策略,当中以女性及低收入人士比例较高。

在进行较高风险的投资,例如利用「保证金」(俗称「孖展」)户口买卖股票时,你应与中介人清楚议定何时止蚀离场,以控制风险,避免预期以外的损失。

买卖股票知识

7. 不谙中介人孖展斩仓条款

透过孖展融资买卖股票时,当股价跌至一定水平,中介人或会向投资者追收额外的抵押品(俗称「补仓」),甚至在未有通知投资者下斩仓,这是因为若干孖展客户协议规定,即使经纪行表示会给客户时间提供抵押品,它亦有权毋需待客户缴足保证金便出售他们的证券。与中介人在开立孖展户口时,你应确认清楚中介人的斩仓条款,以免日后出现争议。

8. 落盘价格与成交价格不同

当股份出现大量抛售,价格下跌,借取孖展的投资者需要斩仓时,股份的最终成交价格或会比投资者设定的限价沽盘的价位低,这是因为指定的价格没有足够买盘承接相关被斩仓的股份。

另外,供股集资时给予投资者的供股权,亦会随供股权到期日临近,和市场供求而出现价格变化,供股权的市场价格因此有可能与理论值不同。

9. 股东一定要接纳强制性收购要约?

股东可自行选择接纳该要约或置之不理。

在决定是否接受收购建议之前,你应该仔细阅读要约收购通函。强制性建议有时难以尽如人意,例如收购价可能未必如想像中吸引。因此,你必须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仔细衡量有关建议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独立董事委员会及独立财务顾问对收购要约的意见。

假若你打算接受收购要约,你只须在限期前填妥及交回接纳表格。相反,如果你决定不接受有关建议,则毋需采取任何行动。

10. 借孖展抽新股

透过孖展认购新股,虽然可以增加获派股份的机会,然而若最终认购反应差,以孖展认购的投资者或要全数接货,获配发的数量可能比投资者预期为多,在接货后,投资者通常要补足认购金额,对投资者或造成资金压力,因而增加风险。

此外,如果认购反应激烈,投资者最终只能获分发少量股份,股份上市挂牌后的总回报亦未必足以支付借孖展的利息支出。

另外,如果以孖展认购定息产品,例如通胀挂鈎债券、人民币国债等,孖展的利息支出有可能多过产品派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