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股不同權公司 誰主浮沉

新經濟
同股不同權
企業管治
股東
上市公司

發布者: 錢生25/05/2018

看一間上市公司,錢生我通常會留意公司的股權架構,主要看看誰是話事人,以及大股東之間的股權變動。在股票世界裏面,誰擁有公司最多的股權,誰就有話事權,可以主宰公司的浮沉。

說到一間公司誰話事,大家可能會想到公司的創辦人,不少傳統的華資企業,話事人仍然是創辦人或其家族的第二三代成員。不過,其實任何人只要購入足以控制公司的股權數量,例如50%以上,就有話事權。創辦人將公司上市集資後,就要面對各種會令自己喪失話事權的情況,例如因不斷融資而攤薄自己的股權、公司股份被收購,或者是被自己的兄弟出賣而失去股份(這通常是電視劇的情節)。

持少量股份就可控制公司

有些公司創辦人擔心自己的股權在上市後被攤薄,會採用同股不同權架構。在這種股權架構下,公司的一些主要人員,通常是創辦人和主要管理層,可以持有一種比普通股份有更高投票權的股份類別,在香港,這類股份每股投票權,最多可以相等於普通股份的10倍。換言之,公司創辦人可能只是持有公司少量股份,例如10%,但已有逾半的投票權。同樣,即使有人購入超過50%的普通股份,但實際所得到的投票權會低於50%。除非發生一些指定事件而觸發日落條款,令這類股份所享有的較高投票權失去效力,否則公司創辦人的話事地位將難以動搖。

在同股不同權架構下,不再是靠錢就可以得到公司的控制權。採用這種股權架構的,多數是一些講創新、講遠見的科技公司,例如大家熟悉的Google母公司Alphabet、Facebook、LinkedIn和Spotify,至於傳統公司則有福特汽車。創辦人是這些創新科技公司的靈魂,他們為公司注入創見,長遠為公司和股東創造價值,同股不同權架構可以避免他們的權益在公司上市後遭到攤薄。由於同股不同權公司的創辦人會享有不可動搖的話事權,投資時,就更要清楚了解創辦人的創見和能力,了解他們怎樣為公司和股東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