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生:我覺得現今不少金融產品都越來越複雜,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同感?
市場一般形容那些沒有附帶任何額外特點的金融產品為plain vanilla,大概是由於它們的條款都較為「基本」和「簡單」。當金融產品添加了額外的特點,就不再被視為plain vanilla了。以債券為例,有些債券發行人會在標準和基本的條款,例如面值、票面息率和到期日上,添加一些特殊的條款,例如後償條款、可換股、不設到期日或可延長到期日,令債券條款變得複雜,亦為債券持有人帶來額外的風險。
舉例來說,銀行有時會發行一種叫或然可換股債券(俗稱CoCo債券或 CoCos),用來補充資本。這種債券具有彌補虧損的條款。
認識CoCo債券
就像其他特殊條款一樣,彌補虧損機制相當複雜。由於難以預計觸發彌補虧損的事件會否出現或於甚麽時候出現,因此投資者也難以估算投資相關債券可能會造成的虧損。具有彌補虧損特點的債券的收益率一般較高,惟這類債券亦涉及較高的風險和性質複雜。投資者在投資這些債券前,應先全面了解它們的結構、操作和風險,並細閱相關條款及條件,確保明白當出現觸發性事件時,例如相關金融機構的資本比率下降至特定水平或無法持續經營,就會觸發彌補虧損,及斷定相關金融機構無法持續經營的機制。投資者應確保有足夠的淨資產來承擔因買賣這些債券而可能招致的風險和損失。
雖然Plain vanilla的金融產品的投資風險不一定低,但它們的結構和運作機制相對容易明白。債券的特殊條款及相關風險可以相當複雜,很多時連一些富有經驗的投資者也會被考起。具有彌補虧損特點的債券一般不用經證監會的認可,相關債券的要約文件和推廣文件的產品披露也就可能未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