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防「差价合约」交易

投资
网上交易
孖展
杠杆效应
风险

发布者: 钱生22/12/2022

大家可能在互联网、社交媒体或讨论区见过「差价合约」的广告或相关讨论。为吸引投资者,差价合约交易商一般以低门槛、高杠杆、灵活好仓或淡仓、快速获利及24小时交易作招徕,但其实当中涉及很高的风险。根据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数字,约80%投资者在差价合约交易中亏损。

差价合约涉及极高风险

差价合约(Contract for Difference,简称CFD)是一种场外杠杆交易产品,投资者就相关资产(例如股票、指数、外汇、商品、虚拟资产等) 与交易商订立好仓或淡仓合约,根据开仓价与平仓价计算盈亏,投资者不会实际拥有相关资产,而是对资产的价格升跌进行持仓。差价合约的投资对象,多数是专业投资者。

差价合约一般以杠杆方式进行,投资者只需投入少量保证金便可进行交易。杠杆效应会放大盈利,同时亦会倍大亏损。当相关资产价格的走势与投资者的看法相反时,投资者可能损失所有、甚至超过所缴付的保证金。投资者亦可能会被要求追加保证金以维持仓位,如未能及时补仓,可能会被强制平仓。此外,差价合约是投资者与交易商所订立的合约,涉及对手风险,若交易商失责或倒闭,投资者可能损失所有资金。

境外交易商可能难以追讨

在香港,若差价合约不涉及《证券及期货条例》所界定的证券或期货合约,从事有关活动的公司便不在证监会的发牌制度管辖范围内,因此亦不会受证监会监管。

网上见到的一些差价合约交易商可能属境外公司,或受海外监管机构监管。若发生争议,投资者须向相关海外监管机构寻求协助或作出投诉。但由于投资者身处香港,「隔山追讨」可能会相当困难及不便。若交易商失责、倒闭或停止运作,投资者可能难以提出申索,亦可能无法循法律途径获取赔偿。基于其跨境性质,即使差价合约的相关资产与香港金融市场有关,这些境外交易商的运作亦不在证监会管辖范围内,证监会没有法定权力向他们采取行动。

投资者参与差价合约交易不单涉及极高风险,而且不受现行法例保障。此外,更有不法之徒设立虚假差价合约交易平台进行诈骗。投资者进行投资前,必须做足功课,清楚了解产品的特性及相关风险,小心考虑自己的个人情况及风险承受能力,还有必须提高警惕,提防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