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歡收息,同事B也是好「息」一族,他最近在社交媒體看到有一些虛擬資產「質押收息」的教學,甚有興趣,並約我食午飯研究研究。
同事 B:錢生,你知道甚麼是虛擬資產「質押收息」嗎? 年回報可達10 -20%,甚至更高,好吸引啊!
錢生:我之前也有了解過,但感覺比較複雜及高風險。
同事 B:不會呀,網上哪些教學說「質押」不是炒幣,有點似定期存款,把虛幣存入質押平台,鎖定一定時間後,便會有息收。所以風險不高,最多就是幣價下跌,賺息蝕價。
錢生:這樣解釋有點過分簡單化。此外,將虛擬資產「質押」比喻為定期存款也不恰當。虛擬資產「質押」(Staking) 廣泛代表不同的虛擬資產安排。當中包括虛擬資產「存款」、「借貸」、「儲蓄」、「收益」,以至鎖定某些「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虛擬資產,為相關區塊鏈提供驗證服務,從而獲得獎勵作為回報。現時,投資者及平台就每項「質押」服務的權責都可能有所不同。用戶在提供「質押」服務的平台存入虛擬資產,平台承諾在一定時間後,向用戶提供「質押獎勵」作為回報。
同事 B:我不懂區塊鏈運作及如何驗證,又有那麽多不同的虛擬資產安排,好複雜啊!
錢生:沒錯,大多數人都不懂區塊鏈的技術操作。所以,很多虛擬資產平台提供「質押」服務,投資者只需存入虛擬資產,並鎖定一段時間,平台便會提供質押獎勵,即所謂「收息」。平台可能會把客戶的虛擬資產委託予質押池,集合眾多投資者的虛擬資產,以增加驗證區塊和獲得獎勵的機會。此外,有些平台亦可能通過槓桿和貸款產品把虛擬資產借出,藉此賺取息差。類似用戶把虛擬資產借給平台,而平台則向用戶提供高息作回報。
同事 B:這樣可以啊,即是我甚麼都不用做,總之把虛擬資產存入平台一段時間,就有息收,重點是息率好吸引。
錢生:「高息」固然吸引,但切記不要忽略風險。除了剛才你提及的賺息蝕價外,更大的風險其實來至提供服務的平台。現時大部分虛擬資產平台仍未受監管,平台運作可能欠缺透明度,投資者很難知道平台是否穩健安全。若出現爭議,投資者可能投訴無門。更甚的是,如果平台停止運作、倒閉、遭黑客攻擊或涉及欺詐,投資者可能無法從他們的帳戶中取回虛擬資產,或損失存放在平台上的全部投資。
同事 B:這麼誇張? 找些出名的大平台應該會比較安全吧?
錢生:一點也不誇張,大平台不一定代表安全。去年便有多間大型虛擬資產平台倒閉或停運,大批投資者因而蒙受損失。所以,何止「賺息蝕價」,「全部蝕哂」都有可能。
同事 B:這樣的話,在虛擬資產平台做「質押」似乎沒有保障。
錢生:其實,證監會早前已發表聲明,提醒投資者注意相關風險,並指出「質押」服務或其他為投資者提供回報的虛擬資產安排可能屬非認可的集體投資計劃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簡稱CIS),及可能具有高風險,參與的投資者將會不獲《證券及期貨條例》的保障。
同事 B:「質押」也算是CIS?
錢生:鑒於「質押」廣泛代表不同的虛擬資產安排,某些「質押」服務有機會具有CIS的特徵,例如匯集投資者的資產及/或整體上是由營運者管理,為投資者產生回報,而投資者對自己的資產並無日常控制或管理權。在現行監管下,除非得到豁免,否則CIS要得到證監會的認可,才可以向本港公眾公開銷售。你可以看看證監會網站的可疑投資產品警示,當中一些「質押」服務或產品也榜上有名。
另外,本港新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監管制度已於6月生效,當中也規定持牌交易平台不可以提供虛擬資產質押、借貸及存幣收益等服務。
同事 B:幸好我找你研究一下,原來「質押收息」並非想像中穩陣,而且還有這麼多風險,也算是虛擬資產「質押收息」的另類教學了。
錢生:虛擬資產始終是新興產品,大家可能認識不多,建議記住兩個重點,可以避免很多中伏位。第一,世上沒有免費午餐,不存在高回報、低風險的投資,虛擬資產及其相關產品自然亦不例外。第二,虛擬資產圈子流行DYOR一詞 (Do Your Own Research),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大量虛擬資產投資意見、教學或分析,DYOR意指不要盲目地聽從別人的話,投資者必須自己做好研究,了解產品性質及風險,有獨立思考及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