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資產「收息」或「質押」風險大不大?

虛擬資產/加密資產
風險
集體投資計劃
CIS

 

虛擬資產 (亦稱為加密資產) 都可以收息或賺取獎勵? 而且還是高息? 真的有這麼好? 市場上有不少虛擬資產服務平台以高息或高獎勵招徠,提供「存款」、「儲蓄」、「收益」或「質押」等服務安排,但好不好就值得三思。

這些虛擬資產安排通常稱作「質押」。在虛擬資產市場,「質押」一詞廣泛代表不同的虛擬資產安排,由虛擬資產「存款」、「借貸」、「儲蓄」、「收益」,以至鎖定某些「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 虛擬資產,為相關區塊鏈網絡提供驗證服務,從而獲得獎勵。投資者及平台就每項「質押」服務的權責都可能有所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用戶在提供「質押」服務的平台存入虛擬資產,平台承諾在一定時間後,向用戶提供「質押獎勵」作為回報。類似用戶把虛擬資產借給平台,而平台則向用戶提供高息作回報。

市場上的熱門「收息」或「質押」虛擬資產包括穩定幣、比特幣及以太幣,及其他不同的代幣,年息或質押獎勵可高達10%至20%或更高。有些人以為自己不是投機炒幣,只是「收息」或「質押」,風險應該不大,所以相關回報可謂十分吸引。

高息背後的風險

首先,大家要分清楚雖然一些虛擬資產安排通常被標籤或推廣為「存款」或「儲蓄」產品,但它們不受監管及不等同於銀行存款,投資者完全沒有獲得任何形式的保障。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虛擬資產「收息」或「質押」亦沒有例外。一般而言,潛在回報愈高,風險亦愈高,包括以下主要風險:

1. 「賺息唔夠蝕價」

虛擬資產價格經常大起大跌,以虛擬資產作「收息」或「質押」用途,最終可能變成賺息蝕價。以最為人熟識的比特幣為例,過去幾年已經歷了兩次大跌,分別於201712月至201812月大跌超過80%,及202111月至202211月跌幅超過70%,高息或獎勵也不足以彌補虛擬資產價格下跌的虧損。有些人認為穩定幣可以避免這方面的風險,但其實有些穩定幣亦可能非「幣如其名」般穩定。2022年5月,「Terra UST」算法穩定幣就出現崩盤,幣價在短短數天內暴跌90%。

2. 息率改變

很多平台的息率或回報率可以隨時更改,高息或獎勵未必可以一直維持。如果平台提供十分吸引的利息或獎勵,投資者應了解有關平台為甚麼可以提供這麼高的回報,有關商業模式是否可以持續。例如有些平台透過借出客戶存入的虛擬資產賺取收入,支持其高息或獎勵,但若市場對有關借貸服務需求減少,平台收入銳減,高息或獎勵便可能無以為繼。

3. 擠提風險

虛擬資產平台透過「存款」或「質押」吸納了投資者的虛擬資產後,可能會運用有關資產賺取收入,例如把大部分客戶存入的虛擬資產借出,賺取息差。若遇上幣市大跌,又或平台本身出現問題,大量投資者同時提幣撤資,萬一平台沒有足夠流動性兌付,便可能出現恐慌及擠提。2022年6月,其中一個大型虛擬資產收息/質押平台由於「極端市場情況」,停止所有提幣服務,投資者最終能否取回投入的虛擬資產,已變成一個問號。

4. 平台風險

現時大部分的虛擬資產平台仍未受監管,而平台運作亦可能欠缺透明度。許多平台都有免責聲明,他們即使丟失了投資者的所有虛擬資產,也不會承擔任何責任。若投資者與平台發生爭拗,可能投訴無門。若平台倒閉、停止運作、欺詐、違約、失竊或遭黑客入侵等,投資者可能會全數損失存放在這些平台上的虛擬資產。若該等平台與香港並無任何連繫,香港的監管及執法機構對它們未必有監管權力。如有爭議,投資者相當可能難以追索,亦可能無法循法律途徑獲取賠償。

5. 可能屬非認可集體投資計劃

如某些虛擬資產安排的投資者對其虛擬資產的管理並無日常控制,而有關虛擬資產是匯集的及/或整體上是由營運者管理的,以為投資者產生回報,則該等安排可能構成《證券及期貨條例》所界定的集體投資計劃。有關虛擬資產安排可能屬非認可集體投資計劃及可能具有高風險。該產品不會獲證監會審批,而其發售及推銷刊物亦不會經證監會審閱。投資者將不獲《證券及期貨條例》的保障。

虛擬資產是高風險的產品,其相關交易或投資同樣屬高風險性質。虛擬資產「收息」或「質押」並非如一般人想像中穩陣,大家切忌只著眼回報而忽略風險。市民在參與虛擬資產交易或投資前,應該清楚了解其性質及風險,否則不應參與相關活動。


2023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