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科技公司,我們不期然會想到那些市值龐大的科技龍頭公司,例如蘋果、特斯拉和谷歌。投資者或希望有一台時光機,可以回到它們還是初創公司的時期。

希望申請在本港上市的特專科技公司,可能處於相對初期的發展,往往仍在開發新產品和新服務。它們包括那些還未將其特專科技產品或服務商業化,並未有錄得任何收益的公司。雖然這些公司有望成為下一代的科技龍頭,然而世事無絕對,即使有成功例子,但只有少數初創公司能克服重重困難,存活下來,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鑑於特專科技公司的投資風險較高,申請循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上市的公司須於上市文件封面展示警告聲明,提示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定前,須考慮相關的投資風險。特專科技公司的主要投資風險包括以下的風險。

估值難有共識

投資一間上市公司時,我們多數會研究其估值,以判斷是否值得投資。特專科技行業名單包括新興行業,一般投資者可能根本未聽過,亦未必有很多分析員了解有關行業。因此,我們可能難以準確預測特專科技公司的潛在市場規模,以及該公司在滿足該潛在市場需求方面會有多成功。

特專科技公司多數是有關行業的先導者,可比較的同業也許很少,亦可能沒有已經公開上市的同業。由於缺乏參考和比較,特專科技公司的估值可能難有共識,亦意味它們上市後可能會有較高的股價波動和交易流動性不足的風險。

由於估值較難估量,特專科技公司的首次公開招股(IPO)估值被高估的風險會較高。為了籌得最多的資金以發展業務,可以想像特專科技公司會為股份爭取較高的IPO價格。儘管香港交易所的特專科技公司上市制度有措施以促成特專科技公司於IPO時的市場定價流程更嚴謹穩健,惟由於特專科技公司的價值本身較難估量,一眾新股投資者仍須考慮買貴了貨的風險。

相對於已商業化公司,為未商業化公司達成估值共識的難度會更高,原因是它們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為了取得商業上的成功而大幅改變原有的業務模式。另外,未商業化公司的商業化進展,容易受到市場炒作和揣測,股價表現因而受到影響。

缺乏主管當局制度

除了少數領域例如自動駕駛及新食品及農業技術等,特專科技行業一般不像生物科技行業會受到主管當局制度約束,即不會由主管當局評估或批准相關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沒有由獨立的外部機構設定的里程碑來確認特專科公司的產品發展進度,投資者因而無法依靠任何獨立的程序去判斷產品的技術能力及商業可行性,以及有關公司就實現商業化或其所訂目標已經取得多少進展。

失實陳述風險

有些特專科技相當嶄新和專門,可能只有有關公司的研發人員和有關領域的專家才能了解相關技術。投資者未必可以全面了解其商業模式或背後的技術,假使其產品或服務的技術及商業可行性被人故意誇大,投資者很容易會被誤導,有可能蒙受損失。就未商業化公司而言,投資者可能要待有關產品或服務推出市場後,才可以知道其特專科技是否可行,因虛假陳述而受損的風險會相對較高。

融資需求大

由於特專科技公司仍處於發展初期,一般還未有足夠收益,或根本未有收益去支持研發和營運。這些公司若未能取得足夠的外來資金,經營失敗的風險便會較高。它們在上市後,可能會發行額外股份或其他股本證券來取得額外資金,攤薄現有股東的持股權益。

未能成功商業化

與尚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相似,未商業化的特專科技公司能否成功在上市後把其產品或服務商業化或產生足夠的收入,屬未知之數。假使它們最終未能成功,屆時,投資者於該公司的投資即使並非一概付諸流水,亦可能會所剩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