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資產5大要點你要知

虛擬資產/加密資產
比特幣
風險

 

虛擬資產是近年熱門話題,但你對這些新興產品認識有多深?要了解虛擬資產,可以從以下5大要點開始。

1. 虛擬性質,不具實體形態

虛擬資產不具實體形態,是一種以數碼形式來表達價值,可以用作交易、轉移、支付以至投資的資產,例如加密資產、去中心化自治組織代幣、非同質化代幣、或聲稱有商品或其他資產支持的代幣,但不包括法定數碼貨幣(例如中央銀行發行的數碼貨幣)。

2. 始於比特幣

比特幣(Bitcoin)是第一種主要的虛擬資產,而且市值最大,所以要認識虛擬資產,可從比特幣開始。比特幣概念在2008年由一名或一群自稱Satoshi Nakamoto (中文譯作中本聰,但其真實身分一直存疑)的人提出,目標是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一個不需要中央機構或中介的電子貨幣體系。要留意比特幣或其他虛擬資產並非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 ();而在香港,一般不獲接納為付款方式 。

3. 建基於區塊鏈

在傳統的買賣交易中,最重要的基礎是交易雙方的互信,但很多時交易雙方都互不認識,所以需通過中央管理機構如中央銀行、交易所或銀行,辨別買賣雙方身份、確認及記錄交易。

但與傳統交易不一樣,虛擬資產一般透過區塊鏈,進行毋須中央管理的去中心化交易。比特幣是首個區塊鏈應用,每一個參與者通過互聯網連接比特幣的網絡,並成為「節點」,所有交易驗證及紀錄將會分散地儲存於這些獨立的節點上。網絡中的節點在交易時會嘗試進行運算,核實及確認交易,並把相關資料加入區塊鏈,從而獲取特定數量的比特幣作為回報,此過程稱之為「挖礦」。交易資料被組織成「區塊」,並受密碼學保護,按時間順序排列與其他區塊連結,形成區塊鏈。所有參與者都可以查看區塊鏈上的交易,但已加入區塊鏈的交易不能修改或取消。

4. 新興資產,投機味濃

隨著比特幣掀起熱潮,其他虛擬資產大量湧現。據市場統計,目前全球有超過兩萬種虛擬資產,但不同虛擬資產的特性及運作方式存在不少差異。此外,也有其他不同類別的虛擬資產出現,例如非同質化代幣,並逐漸演變成另類新興資產。此外,亦有一些虛擬資產相關投資產品,例如虛擬資產期貨ETF。但是,不少虛擬資產參與者抱著投機炒賣的心態,希望在短期內捕捉巨額升幅,加劇了虛擬資產的市場波動。

5. 帶有多種不同的風險

比特幣及其他虛擬資產日漸盛行,並引起廣泛市場關注,特別是它們價格過去曾大幅上升,而相關的區塊鏈技術亦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是,大家必須明白這些新興資產的性質與風險。與傳統資產不同,虛擬資產一般沒有內在價值,亦沒有任何政府或銀行支持。價格主要取決於投資者信心及市場供求,容易受市場消息影響。很多虛擬資產的規模及用戶數量並不大,交投也不活躍,容易構成流通性風險,及出現市場操控情況。基於其虛擬及網上性質,虛擬資產帶有多種不同的風險,包括交易平台風險、跨境風險、黑客攻擊、錢包保安、洗黑錢或為恐怖活動集資活動等,而很多騙徒亦會利用虛擬資產進行詐騙。此外,不同地區政府對這類新興資產有不同的取態,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在不同地區可能不受監管或只有輕度監管 (即沒有或只有很少投資者保障措施),未必有足夠的投資者保障。

投資者若有興趣參與相關投資或交易,一定要做足功課,了解虛擬資產的性質、運作及相關風險,及小心考慮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若未能完全理解虛擬資產及承受潛在虧損,便不應投資於這些資產。

註: 目前全球只有薩爾瓦多以及中非共和國,分別於2021年及2022年採納比特幣為法定貨幣,不過相關計劃備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及外界質疑。